第236章 孔颖达:家里地没人耕种,家妻把老夫骂惨了!(第1/2 页)

秦羽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他们可不一样,发现了人口的不足,他马上就想到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

人口稀缺,那就提高人口的劳动效率嘛。

至于那个耧车,也就是那么一提,日更一顷,就跟古籍中说什么日行千里一样,都是一些夸张的修辞而已。

但是现代社会,一些高效率的耕种设备,他搞出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当然什么联合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这种需要内燃机,或者电力驱动的东西,还不是搞它们出来的时候。

而且他也不可能把问题抛给唐科院的学生们,让他们来解决。

他们还是在学习阶段,让他们爆发出科技创造力还为时尚早,确切的说是,时间不等人。

秦羽可等不起。

他在后世是见过,即便是现代社会,也在使用小型的,单人使用的播种设备。

华夏平原土地,只有华北地区,还有东北地区那么一小部分。

还有很多山区,不适合大机械耕种的土地。

后世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人们,发明了很多小型的单人使用的耕种设备。

古时种地,需要先用牲口,或者人力开沟。

然后用锄头或者镐头,一个劳动力,一个坑一个坑的刨出苗窝。

再由另外一个劳动力,用手将种子放到刨好的坑里,再用脚将种子埋上。

这一套流程下来,耕种一亩地,就要一上午,而且还要至少至少三个劳动力。

然而如果用到后世发明的单人播种器。

只需要两个劳动力,一个开沟,一个直接用播种器耕种,省去了繁琐的刨坑,撒子,埋坑的过程。

这样下来,虽然做不到一个人一天可以耕种一顷这种,后世的小型机械播种机才有的播种量。

但是一个人一天播种二十亩左右,还是绰绰有余的。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二十亩地是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后世百姓,一个人口能够分到的土地只有一亩三分地。

按照大唐现在人口,和人均土地保有量,普通的农民,可能一个人可以分到二三十亩的土地。

一般的家庭,可以耕种七八十亩地。

这七八十亩地,如果用他们原始的,没有任何工具辅助的情况下。

至少一个半月才能把地全部种上。

这就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早种的和种晚的种子,都有不易于存活的可能。因为没有赶到最关键的农时播种,对农作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然而当有了这个单人播种器之后,一个三口之家可能只需要五六天,就能完成这百八十亩地的耕种。

何况没有计划控制生育的大唐,有几个是三口之家呢?哪个不是多生儿子多种树!

如此一来,当闲置的劳动力,播种完了自家那百八十亩的土地之后。

他们就可以租赁更多地主,富户家的土地进行播种。

一个七口八口之家,播种三五百亩地,根本就不是什么困难。

到时候人口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李世民又询问了一些纺织工坊的情况,才把秦羽放出了宫。

出了皇宫,秦羽就直接去了唐科院。

唐科院已经是大唐的技术中心,榨油技术,就是唐科院搞出来的。

此后还会有更多的技术出来,虽然不是什么重大的科技变革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唐的百姓,可是好处多多的。

秦羽已经好些天没来唐科院了。

小学,初中,还有高中的数理化教材,修订完成以后,秦羽就成了甩手掌柜了。

日常管理的工作,都是孔颖达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