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第1/4 页)

门:你着手写《百年孤独》的时候,什么是你的创作初衷?

加:我要为我童年时代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的文学归宿。

门:许多评论家说,你这部作品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隐喻或讽喻。

加:不是这么回事。我只是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你知道,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景况悲惨的大家庭里度过的。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一个外祖母,酷爱占卜算命;还有许许多多彼此名字完全相同的亲戚,他们向来搞不太清楚幸福和疯癫的区别。

门:评论家总会在你的作品里找到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

加:要说有什么更加复杂的创作意图,那也是不自觉的。不过话说回来,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评论家和小说家完全相反,他们在小说家的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他们能够找到的东西,而是他们乐意找到的东西。

门:一谈到评论家,你总是充满嘲讽的口气,你为什么这么讨厌评论家?

加:因为他们总是摆出一副主教大人的臭架子,冒着大放厥词的危险,承担解释《百年孤独》之谜的全部责任。他们没有想到,《百年孤独》这样一部小说,根本不是什么一本正经的作品,书中有很多给最亲密的朋友的暗号,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发现。

我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位评论家看到书中人物加夫列尔带着一套拉伯雷全集前往巴黎这样一个情节,就认为发现了作品的关键。这位评论家声称,有了这个发现,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所有无节制的、极其夸张的表现都可以得到解释,原来都是受了拉伯雷的文学影响所致。其实,我提到拉伯雷的名字,只是扔了一块香蕉皮,结果不少评论家都踩上了。

门:评论家高谈阔论我们可以不加理会,不过,你这部小说倒不仅仅是你童年时代的艺术再现。有一次,你不是也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

加:是的,我是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代价高昂然而徒劳的奋斗的集合,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集合。至今,在我们中间,健忘症仍然存在。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

门:上校发动的那三十二次惨遭败北的武装起义足以表现我们的政治挫折。请问,如果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打了胜仗,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加:他很可能变成一个大权在握的族长。记得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还真有一次想让这位上校掌权执政呢。要真那样,就不是《百年孤独》,而变成《族长的秋天》了。

门:我们是否应该认为,由于我们的历史命运的不幸,为了反抗暴政进行斗争的那些人,一旦上台执政,就很有可能变成暴君?

加:在《百年孤独》中,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对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说:“我担心的是,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他这样结束了他的话:“这样一来,你会变成我们历史上最专制最残忍的独裁者。”

门:听说你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打算写这部长篇小说了,确有此事吗?

加:确有此事,不过小说的题目叫作《家》,因为我当时设想所有故事都应该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展开。

门:当时你这部小说有多大规模?是不是从那时起这部小说就计划跨越一百年的时间?

加:我怎么也安排不好一个完整连续的结构,只写出一些零散的章节,其中有些在我当时工作的报纸上发表了。至于年数,倒从来没让我操过心。此外,我对《百年孤独》的历史是否真能延续一百年不太有把握。

门:你后来为什么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