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修兵书(第2/2 页)

一世富贵 安化军 480 字 2024-02-18 08:30:49

。此事本来由张观、李淑和宋祁三人提举,此时李淑已经到地方任职,张观任御史中丞,真正主持的是兼判馆阁的宋祁。这套书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崇文总目》,不管是战乱还是失火,国家藏书缺少的都是靠着这书目补齐。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所有馆阁官员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实在是浪费。随着新政的推开,朝廷官员对《富国安民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部分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是时候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了。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不是靠着这一套书就万事大吉了,必须一直深入下去,作注便是一个加深理解的办法。

捏着鼻子硬灌,仙丹也会变成毒药,效果适得其反。徐平的办法,便是让尽可能多的官员参与进来,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而朝廷育材之地的馆阁,毫无疑问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别看现在馆阁官员的官位都不起眼,十年二十年后,就是这些人把持朝政,那个时候才会显出效果来。

至于兵书,则是徐平为了将来改革军政预作伏笔,先进行舆论动员。

推动这件事最起劲的便就是徐平自己,第二个是翰林学士夏竦。夏竦文才出众,从各方面来说,他都颇有些丁谓的影子,只是没有丁谓的手段和能力罢了。心思敏锐的夏竦感觉到了将来西北必有一战,打仗他不在行,但把握政治机遇的能力却分外出众。因为天圣年间站错了队,赵祯亲政之后夏竦颇受排挤,他把西北事发看作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夏竦拼命鼓吹在西北加强兵力,朝廷重视武备。

由文官来修兵书,听起来好笑,实际上只能如此。禁军里的高层将领说起兵略来还不如文官,中下层将领还有一部分不识字,让他们修也修不来。文官是纸上谈兵,问题是禁军将领连这纸上谈兵的本事都没有。三帅中现在李用和是最靠谱的一个,他几年时间从县巡检升到管军大将,又知道什么兵略了。

所谓修兵书,也只是捡故纸堆,能把历朝兵制理一下,就非常不错。想着这样一本书能够指导打仗,那是想也不想,编成的兵书也不是干那个用的。从太宗时候起,便就把历朝留下来的兵书列为禁书,就连《孙子》、《六韬》、《尉缭子》等君王赐给大将都神神秘秘的,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个年代,兵书传统实际上基本断绝,就以禁军现在的军制,古代的兵书用处也有限。以前的兵书是国事兵事一起来讲,跟现在兵制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