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1/6 页)

同时,晋地的晋国还要和沫都以北的土方一带分出一个新的封国,赵国,以失国为名除掉有苏氏的邢国的封国,又以征齐将功补过的理由,将他封到晋地,治所晋阳。

同时,明这家伙两次大战出谋划策和参战的功劳,正好将封为这个新的北方赵国公,这样的话,北方有妻族晋与外族赵两个封臣,正好互相牵制,并且都是信得过的人手。

这个封国与春秋时期不一样,在子受的划分里的,晋国是包含一部分的历史上的秦国的地盘,同时晋阳以西的地方都给分成了一个新的封国赵。

赵国则是历史上的赵国的大约1/3大小,失去了西部和南部的国土,同时,还将沙丘以东的现在的齐国的地方分割出一个卫国,扣在手上准备随时分封出去当做奖励。

被这么一理顺之后,实际上,商的领土反而扩大了,原本的四方四夷就变成了大约十个不同程度的封国,而淮河以南的熟楚一带的人就变成了新的四方和四夷。

方和夷是商代的一种称呼,方大概就是附庸部落,而夷就是蛮夷占据的地方,四方和四夷就指商这个部落联盟周围一圈附庸和敌对的蛮夷地带。

比如说现在的商,就有鬼方、土方、辽方、盂方、羌方这些部落附庸,这些部落名义上臣服商王,实际上只是单纯的附庸关系。

而除此之外,还有天天挨打的淮夷、东夷、莱夷、夷狄这些敌对部落,并且值得一提的被称之为夷也不见得就真的是蛮子了,这里面有东夷这种其实相当发达的部落文明,也有莱夷这真的就是蛮子的玩意儿。

基本上,那些不服王化的一律称夷,有贸易往来,名义上朝贡的就是方,至于说剩下的直接受到商王统治,有义务出兵打仗的这些就是正经的封国了。

简单说,子受利用这个机会对自己的国土做了一番梳理,削弱了一些贵族的力量和太大的封国,拆分了那些过于庞大富裕的领地,并且将新征服或者到手的土地划分为新的封国,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经过这么一番梳理,他的直属国家的范围就比历代商王还要大得多了,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整个魏国的领土,加东周的王畿领土与大约1/4个韩国的国土,也基本上是达到了这个时代的直属统治领地的极限了。

将黄淮流域最精华的部分占据了,并且还占据了济水和多条水系上游,可以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在事实上捏住齐鲁之地的卵子,主要的水系被控制,剩下的小河小溪不至于把当地人直接逼死,但是又足以限制他们的发展。

换句话说,正好是一种不至于彻底逼反他们又能够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的手段。

然而如此一拆分下来,首先是王畿贵族就出现了缺员,这个好办,这次征齐之战,这军队里面有的是武士和甲士等着晋升为小贵族,分封到王畿的各个城邑里面去。

而一部分的奴隶也可以破天荒的转为自由民以填充国土,这对于子受解决商这个奴隶制帝国内部奴隶积蓄起来的高压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有这么一个口字,日后鼓动这些奴隶参战就相对容易一些了,从奴隶变成拥有私田的正式的领民是一种阶级的跃升,哪怕死亡率再高,相比也有不少的奴隶会愿意参战。

子受再次吐槽原本的帝辛,以为提拔几个奴隶出生的大臣,就可以收买奴隶的心了吗?还是以为一句他们可以变成自由人就可以让这些奴隶变成合格的敢死队了吗?开什么玩笑,这个时代,没有私田产业的自由人活的还不如奴隶呢!

当然,仔细想想,商最大的奴隶主就是自己,如果不是这样经营了一番,消耗了大量的多余人口,并且提高了田地产出,又解决了四方的问题,可以分出多余的封国来,那么要给这些奴隶变成领民就意味着商王得拿出自己的土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