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硬气!(第2/3 页)

衣冠不南渡 历史系之狼 1207 字 2024-03-14 22:46:20

来是考核办法出了问题,二来就是思想出现了问题。

曹髦可以将改造制度的事情交给大臣来操办,而思想上的改造,他还是想着自己要多出力。

大魏的太学,可以说是大魏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地。

很多学术都在这里诞生传播,很多大佬都喜欢在太学里传播自己的学问,王肃和郑冲就曾多次在太学里公开讲经。

因此,太学是曹髦改造天下思想的一个重要根据地。

曹髦先前派司马炎前往太学,帮着自己看看太学内的情况,包括授经博士,以及诸多的学子们,顺便奖赏一些能给予重任的学子们。

司马炎做的很简陋,他直接将自己在太学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日记,或者说游记。

记录自己进入太学后所看到的诸多东西,甚至连交谈都写了下来,然后就将这个东西当作上表递给了皇帝。

请访问最新地址

他这种东西但凡不是交给曹髦,交给其余皇帝看,都要以大不敬的罪行给砍头了。

谁家大臣是这么写上表的!?

这玩意的格式和规矩你是一点都不在意啊。

尽管这上表有些简陋,但是曹髦还是非常满意的,起码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隐瞒,主打的就是一个真诚宽厚,很符合安世的为人。

通过他的上表,曹髦即使没有去过太学,却已经对太学有了些认知。

大魏的太学,是从文皇帝时期开始重新设立的,主要还是效仿后汉的制度,一部分是招募年长有贤名的人来治经,一部分是招募年少的童子郎来经学启蒙。

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生和中学生。

魏晋的太学已经没有了硬性的年龄要求,这也是出自对大族的妥协。

两人一路聊着天,马车匆匆来到了太学门前。

两人一同下了车。

洛阳的太学并没有长安太学那般的热闹喧哗,除却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学问之战,其余时候,这里都是格外的寂静。

马车停靠在门口,也没有人来问津。

甚至能看到很多私人的马车进进出出,曹髦身穿便装,一身的贵气,身边一群甲士保护,可这在太学里并不算什么,太学里的大族子弟也是如此模样。

“进了这里,我便是你的弟弟,不可透露我的身份。”

曹髦吩咐道。

司马炎随即带着曹髦走进了这里。

看得出,文皇帝当初为了太学可是煞费苦心,太学的建筑群格外的雄伟,这太学的规模极大,通往各地的道路都是格外的平坦整齐,两旁绿树成荫,远处还能看到假山小泊,处处的阁楼凉亭,颇有些脱俗的意味。

奈何,如此庞大的太学建筑群,放眼望去,却是看不到多少人。

此处很是寂静,偶尔有几辆马车进出,除此之外,都看不到什么人。

曹髦板着脸,从齐王时代开始,太学就成为了一个镀金的场所,没有再培养出过什么真正的人才,教学风格也是愈发的抽象,开启了人不在场名在场的教学新模式。

很多人都只是在太学里挂个名,平日里也不会来这里多看几眼,在后汉时学子们必须要居住在太学内,而如今,同样也没有了硬性标准。

历史上,司马炎后来设立了国子学,只招收大族子弟,将太学“平民化”,当然,这个平民肯定不是真的平民,只是对比大族而言的平民而已。

曹髦打量着周围,眼里满是无奈。

光是从这么一个太学,他几乎都能看出往后的大魏庙堂来。

大魏的太学生们,甚至比那些老臣们还要激进一些,没有丧失斗志,不完全颓废,但是他们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也极大,他们很推崇竹林七贤这样啥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