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章 【求招安】(第2/4 页)

大世争锋 水鬼游魂 950 字 2024-02-22 08:23:57

,苟延残喘。好在冒出了一个曾国藩,说是力挽狂澜也不为过,竟然在几年之后将太平天国给平定了。而且这位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深藏功名过起了半退隐的生活。要知道,曾国藩打下南京的时候,把清政府吓的尿都快滋出来了。因为以王恺运为首的谋士将军们在南京城闹了一处劝进的戏码。

劝进,这个词不能乱用。

一般的官员晋升,高升,提拔,都能用。但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来说,他已经是位极人臣,统帅江南诸省,说直白的一点就是南方九省联军总司令兼地方人事任免权。曾国藩在打下南京之后的权力,甚至已经超过后来逼迫溥仪退位的袁世凯都要大的多。

劝进,也即是让曾国藩当皇帝。可惜,最后曾国藩没有答应。从道义上说,曾国藩成全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但对于民族感情上来说,曾国藩当皇帝,绝对好好过慈禧这老妖婆垂帘听政。说不定,华夏早就崛起了。

远的不说,能文能武的曾国藩在学识上就高人一等。加上变通的思维,见识到西方工业的巨大潜力,他如果当了皇帝。至少亚洲就没有日本什么事了。

要知道,清朝洋务运动的两杆大旗,左宗棠和李鸿章可都是他的手下……

而且,左宗棠当时也是赞成曾国藩劝进的,其他官员都有这个心思,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曾国藩的退缩,让清廷苟延残喘的多活了五十年。可这时候的清廷,已经完全失去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为了维持财政,只能采取卖官鬻爵的作法。一开始,还是偷偷的卖,县令按各地的富庶情况,标价售卖。苏州附近的可能要上万两白银,但要是榆林等苦地方,就一两千银子就能搞定。到了同治和光绪年间,做主是西太后慈禧,她或许觉得这种来钱快的好买卖很有搞头,买官的规模愈来愈大,三品以下地方官员都能买卖,最高可以买到实缺的道台,不过价格贵的吓人。反正她老人家可能也觉得地方官员就是不卖,也个个贪墨,好过朝廷还能通过卖官。拿会一点利息。说是饮鸩止渴也不为过。而卖官的钱确实让清廷办成了几样事,比如新建海军,创办官僚工业等等,可惜最后保守的思维还是让清廷吃了大苦头。钱像流水一样的花出去,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就了别人,苦逼了自己。

三人之中,就王孝中踅摸着王学谦的这个官来源不正。但他同样向往。

至于被大人物赏识,这就不要想了,民国的官场都被留日归来的给霸占了。

倒是有些官职似乎留日归来的学生没有太大的优势,比如:外交官。

可僧多粥少,除了少数人上去了,其他人都眼巴巴的看着哪!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也算是捷径。就像顾维钧,娶了唐绍仪家的千金小姐,之后就飞黄腾达了起来。

可这也要看人,唐绍仪是谁啊!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当时政府的第一人,总统之下,就是他了。其实,巴玉藻、王助和王孝中三个人之中,确实有一个人也娶了大人物家的千金小姐,可以毛都没有用,苦逼的还是和他们窝在一起。

这个人就是王助。

他回国之后,就娶了北洋海军总长萨镇冰的女儿,然后兴奋在马尾准备大干一场。可谓是胸中波澜壮阔,可袋中囊中羞涩。马尾的海军飞机厂成立之后。只有组装了几架海军用的侦察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是没钱闹的。没钱咋办事?萨镇冰穷的连军饷都开不出来,军舰出航要用的煤都没有着落。还能想着女婿的航空大业?

见鬼去吧!

以至于这几个人被挫败的现实打击的有点神经质了,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看世界。

王学谦是有苦说不出,面对王孝中坚定的认为王学谦的官是买来的结论,他只能委婉的旁敲侧击道:“难道你们都不看报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