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二十五章 绝品(第1/2 页)

重生之乘风而起 二子从周 451 字 2024-06-09 22:20:02

当天中午,王老爷子带着周至在国博工作食堂吃了一顿“大餐”,等到下午回到研究所,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

碳十四测年法得到的结果是在公元五百到公元六百年之间。

铅同位素定年法结果在公元四百五十年到公元六百三十年之间。

这两个结果都在大家的意料之内,其实只要造像背后明确的天保七年时间记录在这个范围之内,就已经可以证明其真实性,天保七年这个时间,就可以确认为造像时间。

不过第三个结果却有些奇怪,热释光定年法测初级的年代却早得多,时间是公元二百年到公元三百八十年之间。

这个年代远在天保七年之前两百年到一百年,启老和王老拿着检验单,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周至说道:“这也很好理解吧?因为热释光定年法测量的是造像里的砖瓦灰成分,在我的印象当中,但凡是手工艺工匠们,最喜欢用的都是老砖,所谓秦砖汉瓦,火气除尽。”

“是这个道理!”王老爷子一拍脑门:“修故宫大殿的时候,调抹的灰浆都得是上百年的老砖粉,天保七年的工匠要是用老砖,可不就在公元两三百年烧的嘛!”

“现在就可以确定了。”启老爷子笑呵呵地说道:“这套造像,是真品,是国宝,是北齐高洋时期的驸马和宰相权臣杨愔,为了皇室和家族祈福供奉,而命人造作的干漆夹苎华严三圣像。”

这就是给文物定名了,差不多就是北齐干漆夹苎华严三圣像。

“这是目前世界已知创作时间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实物,风格处于北魏造像到北齐造像转化的关键过渡期,也代表着我国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巅峰,无论保存完善程度,造像精美程度,艺术价值,创作年代,都堪称现在已知的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相传印度有‘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金申作为佛像专家,开始给周围的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讲解:“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行像’仪式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出现。”

“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传统也流行于中国。”

“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纻造像之法被广泛应用,夹纻漆像盛极一时。”

“关于夹苎造像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出三藏记集》和《辩正论》,提到公元四世纪,东晋常侍戴安道首先在建造招隐寺的时候,使用夹苎工艺建造了五尊佛像。”

“其后的《广弘明集》中,提到梁简文帝名人造丈八夹苎金薄像。《辨正录》记录有陈尚书袁宪造夹苎像十区,《洛阳珈蓝记》记录有北魏孟仲辉在洛阳造中人夹苎像,且具灵异。”

“这说明无论南北,在当时采用夹苎工艺造像都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隋代《续高僧传》记录有‘京师西北有废凝观寺,有夹纻立释迦,举高丈六,仪相超异,屡放光明’。又有润州仁孝寺释智琳‘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辩正论》记录尚书右仆射鲁国公虞庆则于襄州造卢舍那夹纻像,甚至‘高一百二十尺,相好奇异,灵应殊常’,开启了使用夹苎工艺建造巨型佛像的历史。”

“到了唐代,巨像和群像更是不绝于书,《续高僧传》说,唐初南武州沙门智周造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有《慈恩法师传》说,贞观二十三年以来,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

“《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于垂拱三年毁东都之乾元殿,建造明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分有三层,刻木为瓦,夹纻漆之;”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