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第1/3 页)

【要说吸取教训,没人比司马家的人更清楚曹魏是怎么没的了,司马炎当上皇帝后就寻思,大魏江山能到他手里靠的是士族,当时拉那么多世家上船,如今想踹下去都没用。

于是晋朝开国后陷入一种极微妙的状态,皇室一方面要给世家利益,表示跟着我干准没错,以后还是要当咱家小弟;一方面又要防止他们坐大,成为第二个司马氏。

毕竟晋的天下是无数个世家缠绕而生,司马氏作为皇族,是其中最大最顶尖的世家,但百年后呢,焉知没有后来者居上?

历史是一轮又一轮的重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王朝,皇座上的子孙会恐惧武将效仿先祖,因疏于兵事多风波;靠政治交换建立的国家,自然也会怕别人沿着老路走。

司马炎进行了思考,认为曹家人那么爱打压宗室,搞得后面宗亲对士族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那肯定不行啊,给亲戚们封起来,功名利禄搞起来,大封同宗子弟为王,并不断扩大他们的权力。】

曹操哼笑,司马家的人果真不智,这还不如别思考,同姓诸侯王有多难搞,看汉朝就知道了。从敲打到七国之乱到推恩令,历代天子都在抓紧收拢权力,而晋朝皇帝,天幕怎么说来着,“开历史倒车”。

汉代帝王再如何,依然算得上明主辈出,这样都费老大劲解决诸侯王,而司马炎把江山留给的儿子……

这不是为难他么。

·

黄袍加身的帝王听着天幕,从只言片语中嗅出大宋未来衰颓的气息,以及那被拎出来嘲讽多次的雪乡二圣的成因。

兵权。

他们赵家的子孙,居然会因为恐惧武将效仿先祖,而疏于兵事?

真是笑话,没了将,没了兵,再好的河山留给谁守,家里的将军没了兵权,不是明着敞开大门任外人来打吗。

【但司马炎可能是疯了,然后封了。

到晋武帝去世,也像其他帝王一样,给自己放心不下的儿子准备了托孤大臣,司马亮和杨骏,一个宗室,一个作为国丈的外戚士族,也算平衡。结果杨骏势大,“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匿”,和杨后联手,直接把司马亮排挤出去了。

托孤好啊,一托一个不吱声,什么叫终日打雁却被雁啄了眼,这就是,不知道司马懿泉下有知看了怎么想。

司马炎死了,新皇帝和摆设差不多,杨骏靠着太后女儿的支持和托孤重臣的名头耀武扬威起来,开国皇帝刚死,杨氏就纵横司马家朝堂。

但既然有新皇帝,自然也有新的皇后。

贾南风权力欲望很盛,屡次想参政都被杨骏阻拦,秘密联络了楚王司马玮,诛杀以太后和杨骏为代表的杨氏集团,其后矫诏命司马玮诛杀司马亮、卫瓘二人,再杀司马玮,庙堂又进入贾氏的时代。】

要乱起来了。前面几个曹魏皇帝伸不着手的时空,司马懿带着儿子们坐在曹芳面前自顾自看天幕。

曹爽早被处置,朝堂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司马家的一言堂,一切都朝着天幕提及的那个未来走去,司马懿却心中不宁,总觉得未来会发生什么他难以接受之事,司马氏的行进也将停滞。

高祖文皇帝在上,他在心中默念,臣为大魏尽忠多年,如今天幕所讲,与臣并无干系。

至于炎儿的选择,他无从干涉。

【这一轮博弈停留在皇室内部,杨氏与贾氏以外戚身份夺权,最终贾氏胜利,子弟多任高官,皇后贾南风执政。

就手腕来说,贾南风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极鲜明的政治家特质,精准狠辣,执政也做得不错,“虽当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

但时间长了,太子司马遹也长大了,他并非皇后亲生,万一司马衷死了,贾南风无法以太后身份摄政,便称其谋反,先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