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清点原主财产(第2/3 页)

。她们来的时候赶上秋收,根本没时间去置办东西,所以房间也没有柜子之类的。

只能跟老知青借了两条凳子,找了几块木板拼成一个简易的木台,把行李先放在上面,常用的则放到炕上。

苏茉找到原主的铺盖,上面叠放着她前几天洗的衣服,想来是两个室友帮她收的。

她们刚来,都不适应,互相扶持鼓励,所以关系还不错。

原主当初匆忙下乡,并没有准备什么,铺盖也很简单。只是在炕上铺了个草席,然后在草席上铺上床单,一张夏天用的薄被,类似后世的空调被那种,连枕头都没有。

也不知原主那娇小姐是怎么忍下来的。

原主下乡的时候,是带了两个皮箱来的。两个皮箱,一个在炕上,一个在木台上,一大一小,都挂了锁。

苏茉虽然融合了原主的记忆,大致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但还是自己亲自清点一下有存在感。

最主要的,是那两本巨额存折。

看书的时候,书中并没有写具体数额,只用巨额带过。

而原主,存折和房契是苏父在她临下乡前才匆忙塞给她的。她塞进夹层后,还没来得及看人就没了,所以原主也不知道是多少钱。

苏茉真是好奇极了。

凭着记忆,苏茉在原主放在炕上的那个皮箱的暗兜里,找到两个皮箱的钥匙。

苏茉先打开大皮箱,在夹层中拿出那两本存折,忽然有点紧张。

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姐妹们!

两本存折,一本看着有些旧,应该是用牛皮纸制作的,表面粗纤维材料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活期储蓄存折”几个字,上面还有一个花纹,下方一行小字,只是有点褪色了,她没看清是什么。

50~60年代存折封面

一本比较新,橘黄色封面,上面有一段伟人语录,下面印着红色的“活期储蓄存折”几个字,在下方是黑色字体的“中国人民银行海市分行”。封底也印着了一段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的摘要。

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70年代存折(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苏茉先打开新的那一本,户名上写的是莫玉蓉,原主的妈妈,下方还有银行的盖章。右方是手写的记录,只有三次存入的记录,并没有支出的,每个记录后方都有记账和复核人员的盖章。

苏茉看了一下,一次是70年1月存的,一次性存了2000元;一次是70年10月存的,存了500;最后一次是71年6月存的,也是存了500元,一共3000元。

应该是原主父母这些年攒下的钱。在这个100块钱都很多的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了。

苏茉又打开旧的那一本,户主写的是苏仲黎,原主的祖父。右方手写的存入支出的记录就多了,有好几页,苏茉翻了一下,最开始的存入是57年,应该是公司合营后发给资本家的股息,第一笔存入就有两万多块。

此后几年,都是只有存入的记录,但60、61、62这三年,却有多次的大笔支出。苏茉有原主的记忆,知道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原主祖父曾多次托关系从国外采购了许多粮食,捐赠给周边的贫苦百姓。

也就是这三年的劳心劳力,让苏仲黎在63年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当时,苏仲黎的葬礼,海市许多重要的领导都来了。

存入的记录一直到66年,前面的股息在那三年基本已经被苏仲黎取光了,存下的只有后面几年的,但也有近八万块。

八万块在这个年代什么概念,只怕比后世的八千万还多。

有这八万块做本金,在那个遍地捡钱的年代,杨素云哪怕是头猪,也能起飞吧。

苏茉的拳头硬了,对杨素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