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街道办下通知(第2/3 页)

年代文种田文空间文 啻茫 147 字 2024-03-19 17:39:57

多吗?”刘蓓蓓吞了吞口水,略有些惊恐的看向王小野。

“当然不是,我说那么多只是可以让自己在乡下的日子好过一点。你要是想体验一下什么都没有就去村子里面生活的话,我也不拦你。”王小野一下笑了起来。

“你个促狭鬼,还笑我。”刘蓓蓓恼羞成怒的拍了王小野一下。

“哎呀!我就是说说而已,真要买什么得要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毕竟我们也没有钱和票不是?”王小野佯装疼痛的躲了一下。

在贴下乡名单前,这一次的街道办没有像之前一样挨家挨户的上门动员,不知道的还以为今年的要到年后才安排了。

不少人喜滋滋的觉得自己孩子可以在城市里面待久一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找工作了。当然,时间多了一点是真的,但到了12月份,找不到的当然也需要下乡。

但是,在看到公告后,有另外一些人则觉得,是不是有人早就知道这一批知青要去的地方好又近,早早的就定下来了?

虽然但是!有一部分是有这么个情况,但是这事儿能说吗?

肯定不能啊!

所以就有一波人在街道办“闹事”。

7月15号报名截止,16号把报名表交上去,18号下乡名单就张贴在街道办的宣传墙上了。

那一波在街道办闹事的人,就有楼上的汪家人。毕竟,前几年他家的大女儿去了东北,现在二女儿也到了要下乡的年纪,又不太想让这个二女儿像前头的那个一去不复返,可不就得要去闹一闹。

他家的大致情况呢,是老爷子是厂里的一个高级技工,一个天天作妖的老太婆,儿子也就是汪大伟,儿媳苏金凤也是服装厂的工人。尚待业在家里的二女儿汪小草和小儿子,前边下乡的是大女儿汪小花。

王大莽和汪大伟,两人差不多同时进入工厂。汪大伟比王大莽早三个月进来,王大莽比汪大伟早成为小组长。王大莽跟着的师傅与汪大伟跟着的汪老头原本就不大对付。在这两个年轻人进入厂子里面之后,双方就更是暗暗别起了苗头。

汪家的媳妇苏金凤,和潘晓花也是差不多时间进去服装厂的。但是她是接的自己婆婆的班,潘晓花就是自己考进去的了。

再后来,苏金凤先后生了两个丫头,而潘晓花则是一次得了两个男娃。并且,在潘晓花生产的时候,不仅是娘家妈来了,婆婆妈也来了。潘晓花在出了月子后人不光没憔悴,还容光焕发。苏金凤则不同了,两次娘家人都没来,还天天被骂,两次月子都做得心力憔悴。后来,一直到小儿子宝贵出生,老太婆才没有在骂人。

而现在,他家又开始闹腾起来了。

现在还没到大家下班的时候,但是在家的人已经开始做饭了,不然等一下都下班来了没那么大的地方做饭。

“我要吃肉,你下去给我拿肉”的声音一直从楼上传来,王小野翻了个白眼。想吃肉还不简单?拿钱拿粮票去食堂买不就可以了吗?在心里面,王小野默默想了一下粮票这个东西。

其实,粮票只是每个人享受粮食定量的一种流通媒介,关键的问题是粮食定量。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关闭粮食定量都以户为单位记在《居民粮食供应证》人们通称为“粮本”上。

如果不买熟食不到饭店吃饭,只是买粮食,根本用不着粮票,拿着粮本到粮店记账购粮就是了。如果有剩的了,留在粮本上可以到下个月,但这个月吃下个月的是根本不可能的。“粮本”的重要性,不亚于户口本。定量根据每个人的职业和年龄有所区别。

凡吃商品粮的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科研所人员等脑力劳动者,每人每月30斤,还必须“节约”1斤,实有29斤,居民24斤,大学生33-36官斤,中学生22—24斤,儿童15斤。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