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秦淮河畔夕阳斜,桃叶飘落到谁家(第3/5 页)

五代前面是什么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了院子中,发现父亲早已在那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会写好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点醒了王献之,他深受启发,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书法家了。

从他成为一个书法家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极为专一的毅力与品格。这种专一也体现为他的投入。

比如很多人还知道,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父亲王羲之从后面突然抓住他的笔,猛地一拽,哪知道王献之手中的笔根本是纹丝不动。王羲之不由得大为赞赏,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称赞他,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后来对这个小故事很感兴趣,也曾经好多次有些恶作剧地在人的后面突然去拔别人手中的笔,发现没有一次不拔成功的。要知道我们平常用的是圆珠笔和钢笔,那握力要比握毛笔大得多。事实上,这不是力气的事,而确实是老子的那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就是一种投入的精神力量,就像爱情里的誓言,“海枯石烂,此情不变”,不就是一种投入的精神力量吗?所以,我一直都主张中国人应该练习写毛笔字,尤其是现在大多数时候用电脑了,笔用得少了,那就更应该练练毛笔字,因为我们可以从那里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文化品格。

当然,我们这只是说的王献之的书法,并不是他的爱情,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窥一斑可知全豹,我们可以从书法一途看到王献之这个人物的个性与品格。而这与他在情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范应该是一致的。

据说,王献之临死的时候,家里人问他有什么未了的遗憾,王献之这位曾经做过当朝宰相、东晋名士领袖的人物对政治风云全不谈及,只说了一句话:“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就是没什么牵挂和放不下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和妻子郗氏离婚的事儿。原来,王献之早年娶的是出身另一个名门郗昙的女儿郗氏,两个人青梅竹马,感情也很深厚,但后来出于政治原因,在整个家族力量的迫使下,被迫离婚另娶了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所以他临死时才会说一生遗憾的只是觉得对不起郗氏而已,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其言也善。就凭这一句话,我觉得王献之也足以算是一个情深义重的好男人了。

当然即使王献之是个很专情的人,他也不能对抗整个社会的礼俗洪流,所以他只能与郗氏离婚,为了家族的发展,另娶皇帝的女儿;同样,虽然他与桃叶是真情相爱,他也同样不能不顾家中的那位新安公主,也只能纳桃叶为妾。就他把桃叶这样落魄、孤身流离的女子带回家,还纳她为妾,这在当时就已经是惊世骇俗的了。我们完全没必要以现在人的标准,因为他没有正式娶桃叶为妻而责备她。

事实上他对桃叶的态度,也完全不像当时的贵族对待自己的侍妾那样。我们知道,经历秦汉的奢靡之风之后,晋人喜欢养妾,而且名士们是养妾成风。像当时的谢安、王导这些大名士都有养妾之风。要知道,在当时妾的地位是很低的,还不像后世说的什么三姨太、四姨太的,魏晋时期的妾有时跟侍女是混同起来的。汉代的辞书《释名》是这样解释的:“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意思说得很清楚,那时的妾可以同占有她的男子发生性关系,以卑贱的身份受到宠爱,但是不得成为伉俪。连称呼上,也反映出这种尊卑不平等的关系,妾只能称占有她的男子为“君”,俗称“老爷”,而不能称为“夫”。妾在当时的地位,用现代话说白了,就是“性奴”。这种地位使得妾在当时的家庭中挨打受骂得不到保护,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没有。《世说新语》记载,丞相王导和堂兄大将军王敦到大臣石崇府上赴宴。“石崇每要(邀)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