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一曲乐府断人肠,欲将沉醉换悲凉(第3/5 页)

五代前历史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原因,我们不去多说。

第二条,“没有生育”。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刘兰芝被休掉之前,焦家现有人口四人,也就是户口本上只有四个人,户主是焦母,然后是儿子焦仲卿、儿媳刘兰芝,还有一个小女儿,焦仲卿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叫什么名字诗里没写。也就是说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共事二三年”之后,还没有孩子,甚至也没有身孕。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仲卿家本来也是世家,可能也是有名望有地位的,焦母说他“汝本大家子”嘛,但到了焦仲卿这一代,已经人丁单薄,两代单传,所以做为焦母大概最着急的就是要刘兰芝把焦家的香火传下去,可等了三年还没动静,刘兰芝一直没怀孕,所以她就开始找碴儿,要休掉刘兰芝,所以他在让儿子休掉刘兰芝的时候才反复强调,东家有女秦罗敷,条件赛过刘兰芝。要知道刘兰芝已经是绝色美人了,要超过她不容易了,而焦母一口咬定东家女比刘兰芝强,明里不过说是品德比刘兰芝好;暗里应该还有一层说不出来的意思,就是传宗接代她也至少不比刘兰芝差。作为儿子,焦仲卿在这个事情上不着急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母亲,焦母在这个事情上着急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条,“恋子情结”。焦仲卿他爹什么时候死的,我们不知道,但焦母一手把他和他的小妹拉扯大却是个事实。因为从焦母对焦钟卿说我再为你娶个媳妇,再为你张罗一次婚姻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他和刘兰芝的婚姻就是焦母亲手张罗的。在这种孤儿寡母的生长环境下,母子间的感情可想而知。而现在儿子的爱全转移到儿媳身上去了,儿子在省城当“小吏”,也就是基层公务员,每次好不容易回家,一头就钻进儿媳的房间里去了,你看故事一开头,就是儿子从省城回来,先是在房间里听刘兰芝的哭诉,“府吏得闻之”之后才是“堂上启阿母”,这先后顺序在儿子媳妇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在焦母看来,就是让人极其恼火的,所以焦仲卿才刚跟她说我不离婚,她上来就用高压和大棒政策把焦仲卿臭骂了一顿。这说明她也是在气头上,不仅是因为对刘兰芝素来的积怨,更为这时候的刘兰芝作为一个妻子抢了儿子本应对母亲的爱。说到这儿,就要说到这个第四条了。

第四条就是,焦仲卿的处理不当。焦仲卿作为一个儿子也是一个丈夫,夹在两个剑拔弩张的女人中间,那毫无疑问是相当为难的。我想大多数成了家的男人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正因为难,所以处理起来才不能简单,才更要讲究艺术。可惜焦仲卿在这一点上恰恰处理得太没有艺术,太过简单。你看他听了刘兰芝的哭诉之后,立马就帮刘兰芝去找母亲申诉,结果被母亲一顿骂之后,他立即又跑回房间对刘兰芝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就是“我是绝不想休你的,但我妈非要逼着我休掉你。”你看这两个女人本来就水火不相容了,他还在中间当传声筒,用我们现代话讲,他这不是挑事儿吗?他紧接着又对刘兰芝说:“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我语。”就是说“你先回娘家吧”,注意这里的让刘兰芝回娘家就算是正式的休妻了,所以刘兰芝回去后就可以另外再嫁人了。焦仲卿这个糊涂蛋这时候居然说“你先回娘家,我也先回省城去上班,过不久我就回来跟你复婚,我说了这个话,你可一定要等我呀!”他最后来了句“慎勿违我语”,还透着点儿大男子主义的语气,我觉得和他这段话配在一起,实在没脑子,甚至实在说得让人可笑。从他后来简单埋怨刘兰芝再嫁,到他决定死了还要等着刘兰芝先死的消息,我觉得也可以看出来焦仲卿性格上的缺陷,他虽然确实是爱着刘兰芝的,但在爱情面临艰难时,他除唉声叹气,就没什么办法了。最起码他也应该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充当一个斡旋的角色吧,但连这点他也做不到。这里再说开来一点,我就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