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商税改革(第1/2 页)

要说年纪,陈镒比较大,但是资历,王文早于陈镒就任右都御史。

能力上来说,王文更年轻,而且,早期的王文严厉刚毅,刚正不阿,连阁老都敢弹劾,这是陈镒所不具备的。

可是,后来还是在王振的权威面前低下了头,之后便与同为同为御史的王翱和于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王翱在辽东也是右都御史,但主要是提督辽东军务,与陈镒和王文不同,瓦剌进犯的时候,王翱是敢提剑威胁怯战者,言:弃城者斩!

为什么很多官员没事也要上折子,就如王翱这样的,朱祁钰对其也没有什么印象,若内阁中无人提及,那么王翱也就这样了。

被朱祁钰这么一搞,陈镒也有些气短。

知府不尊法,御史不言法,石彪不过是指挥同知,又不是土皇帝,更何况大同还有一个郭登。

为私而奏,那就别谈什么大道理。

“臣,知罪,往后必当规范都察院。”

陈镒躬身认罪,转手就将责任往自己的身上揽。

这又何曾不是一个机会,而圣人似乎有意给他表现,一旦表现好了,那总宪不就是近在咫尺了。

而朱祁钰责罚石亨,不过是给石亨提个醒,那一家老小的,别以为朱祁钰只有他石亨一人可用!

弹劾了石亨之后,御史就安静了下来,毕竟之后的弹劾,可不只是弹劾一个人,依照圣人的意思,要撸,那就撸一串出来。

张奎没有被圣人斥责,但是心中也在思量。

以圣人的意思,给人当狗,就要有被打死的决心,自己一介小御史,这么做值不值得?

朝会继续,陈循出列,道:“陛下,如今商税以市关税为主,关市之征,凡商税,三十而取一,如今京城商贾极多,税政或简或繁,在取其度……”

陈循心中有腹稿,说起来自然是朗朗上口。

商税这种东西,不管是简单还是繁琐都有麻烦,两害取其轻,便看朝廷把控的度。

所谓的商税,并不是你做生意就要交,主要涵盖的是百货之物,如饮食、果蔬和牲畜这一类。

其他的就是各种课税,比如酒醋税这类的。

宣德时期开展的通过税,便是在主要道路设置关卡收税,到了洪熙,市肆门摊税才开始收。

名目不断增多,但是大明的财政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因为每个皇帝的想法都不同,导致税制混乱不堪,吃喝拿卡逐渐变成常事,因此才有如林北那样的漕口诞生。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大明朝廷的会计不够用了。

面对有着繁华趋势的商业势头,皇帝又不懂商税这种事情,而底下的大臣,会掌经济,但不一定会梳理经济。

陈循的想法挺简单的,就是从户部和工部分出一个专门看这个的部门,然后对不同程度的商户发出不同的税率。

主要就是面向那些拥有门店的,至于小摊贩,只收取卫生管理费用。

这样可以变相的劫富济贫,又能增加大明的税收。

毕竟,光是商会在册的豪商,就比陈循想象中要多的多。

朱祁钰听的都有点晕乎乎的,不过,他可以拿到文字版,倒也不用多担心。

大明从来就没有不收商税过,只不过其目类繁杂,制度不清晰,很多的钱都被某些人拿了。

陈循在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之后,发现一旦握紧商税这根大棒,就可以增加朝廷以后更多的手段,当然,前提是要握紧了。

圣人压制银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废除了宝钞,没有了宝钞,那么商税是实收,这可不是折钞那种破烂货。

许久之后,陈循讲完了,其他大臣也听得很仔细,毕竟这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