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秉烛论道(第2/2 页)

把道和德合在一处。

“道何故有德?”司马谈斥问道。

“天地所生,固有德。”刘安面不改色答道。

其实刘安的《淮南子》对首代圣人的道义,并未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继承。否定了一小部分,继承了其中的很多菁华。

……

两人的论道,已经辩论了一整天。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理解,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旦有人提出疑点,而对方又能以深刻的道义加以解释。一整天论道下来,两人都没有休息的迹象,好像还要秉烛夜里论道。

眼看天已经黑了下来,无数道家学院的弟子,开始在地上点起了油灯。数万盏灯火,照的整座广场通明一片。星星点点的灯火,犹如黑夜里的星星。但数万人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好像通过他们的论道,自己对道的领悟,又更加的精深了。

而非乐公子,昌平候等人却听得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他们不是道家学院的人,根本不会去参悟道家的思想。

到了第二天正午,他们依旧在孜孜不倦的论道。刘安的《淮南子》中,有原道训,天文训,道应训,主术训……等共二十篇,其内容比《道德经》里面的还要多。而司马谈用来辩论的典籍,就只有一篇《道德经》。

不过《道德经》博大精深,《淮南子》里面的二十篇,也不能完全的做出解释。

到了第二天晚上,又是一夜的秉烛论道。

其实他们对道都是各自的理解,根本无法明确的分辨出到底谁的道才是正确的,谁的道才是错误的。道家学院的首代圣人老子,他自己也不可能见过道到底是什么,更不用说是刘安了。他们本来就把道定义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法说服对方。

论道,不像是法家的律法。法家学院讲究铁证如山,一旦拿出证据对方就无可辩驳。而道是虚无缥缈,根本无法拿出证据。

“看来,我们在道上都无法说服对方了。”到了第三天中午,司马谈终于说道:“论道无法解决,只有看各自的神通了。谁的神通更强,谁的道才是正统。”

谁的理解更接近天道,谁的神通就最强。讲道理不行,就以力量说话。

“也只好如此了。”刘安冷漠的点了点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