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盛康元年的殿试(第2/3 页)

妇唱夫随的歇后语 清水菊石 146 字 2024-02-24 11:57:37

官无论是身份还是官职,都将是平等的。

此诏令一出,举国哗然。

五百名贡士心中五味杂陈。他们都是经过了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从全国数十万读书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过了府试的就等于至少能过个七八品的小官儿。礼部新颁的诏令一出,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不久的将来会有“女同事”与他们公事了。

为毛想想除了尴尬还会有些小激动呢?

而那些落选的和还未参加科考的人心情就更差了:本来竞争就激烈,以后还会有娘子与他们一起争名额,这都叫什么事儿?若自己没考上,其他小娘子却考上了,岂不是说他们还不如女人?

这条诏令在大隋引起多大的争议暂且不说,盛康元年的殿试隆重启幕了。

一百名贡士,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这也是帝后和各部大臣商议的结果。那些五六十的就算了,在慕扶疏看来都到了退休年龄,就不要再想着发光发热了,若不是成绩特别突出的,最多给个小官做做过过官瘾,也算全了他们一大把年纪还不放弃科考的辛苦。

九月二十一,霜降节气,一百名贡士一大早就到了含元殿,等待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慕扶疏的预产期还有一个半月,一大早吃了一碗碧梗米粥、两笼小笼汤包、一杯牛乳。对面的三郎还比她少吃了两个汤包。见她吃完,拉着她起身净面,又帮她穿了厚夹袍,自己才换了衣服和她一起往含元殿去。

慕扶疏最近的大朝都没去,因为她现在小便频繁,不宜久坐。今次是殿试,她想着去见识一下,也好看看这古代的科考最后一关是什么样的。

要说起古代科考,慕扶疏绝对没有三郎懂的多,毕竟三郎是杨翁亲自教导的,就算她跟着上过一段时间的课,那些拗口难懂的古文也都是只认识字、能背诵,意思却是不懂的。

就像此次出考题,虽然没考八股,但是出题还是文言文,什么破题立题她丝毫不懂,她只在里面出了一道题,是关于水患的,答案不尽相同,有堵的有疏的,还有说筑坝的造水库的,谁说古人没见识?慕扶疏能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少的就是诸如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

所以说不要小看古人,他们缺少的不过是科学文明发展,而不是智商。

这次殿试人数不较多,笔试辰时就开始了。

其实所谓殿试也就是当着皇帝的面做考卷,不过题目少一些,在含元殿里当场解出,谁做的又快又好的自然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慕扶疏和三郎坐在御阶上看着下面一百张桌子后面认真写题的贡士们,这些人有的大汗淋漓、有的脸色或白或红、还有的紧张的微微发抖……

其中还有一个他们认识的人,便是那个猴子请来的逗比——周郎君。

果然不愧是周翰林的孙子,他不但过了院试且还进了殿试!

本来这一届的贡士名额就比往年都多,相当于扩招。但是能参加殿试的是全国排名前一百名的。也就是说周郎君周家明确实有两把刷子,也不枉三郎为他开后门。

在三郎和慕扶疏来之前,这些贡士们已经考了一会儿了。不大会儿功夫就有人开始交卷。

一百个贡士,自然不可能三郎一个人阅卷。杨翁和崔元启等人先将有标准答案的题批出来,再转到三郎手里。

渐渐的交卷的人越来越多,上面也根据他们交卷的时间编了号。三郎看过的卷子觉得好的便递给慕扶疏,一般的便压在案上。

慕扶疏接过几份考卷,第一反应便是这些考生的字都不错,卷面整洁,没有涂改。

虽然已经发明了铅笔和简易钢笔,科举考试还是以毛笔字为基准。这些人都是学子中的佼佼者,自然都是写的一笔好字。

看过几分考卷,慕扶疏觉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