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大胜仗后见外祖(第2/3 页)

种田之妇唱夫随 背带 清水菊石 146 字 2024-02-24 11:57:37

按年龄他该有五十出头了。但看上去才四十多岁的样子。

慕扶疏惊悚的发现自己居然和他在神态上有几分相似。杨惟爱的美在于柔情似水仿若柔弱无依,而她的美在于神采奕奕带着英武之气。

原以为这点是像了崔崇瑜,没想到最像的居然是便宜外祖崔元启,和外甥像舅一样的道理咩……

三郎也注意到了慕扶疏的失态,轻轻捏了一下她的手心。

在这些家主俯身向她行礼之前,慕扶疏率先施礼:“杨扶疏见过各位家主。众位高义,愿与洛阳共存亡,大娘和三郎奉母命前来助各位一臂之力。如今洛阳城困局已解,只是突厥人不除,边关永不得安宁。还望各位日后能相助大娘与三郎,让突厥人永远留在关外草原上!”

慕扶疏这话说的貌似有点大,什么叫“让突厥人永远留在草原上!”

这是要赶尽杀绝的节奏啊!

几个家主的面色都不大好,秉承着儒家思想的他们觉得既然突厥人已退去,就不要再做出赶尽杀绝那样残忍的事了,毕竟方才单方面的屠杀太过凶残,让这些平日里喜欢踩着木屐穿着宽袍大袖四处吟诗作对的人有些接受不能。

没见连文老郎君也满脸不赞同吗?

见众人不回答,陈统兵打圆场道:“天色将晚,不如大家先行回去休息,明日再到某府中进一步商议如何?”

今天带给大家的震撼太过强烈,陈统兵这么一说大家都同意了,三三两两都散了去。

洛阳城原是归属汉王管辖的,只是汉王和蜀王反了,留下了陈坤及守着河南道。陈坤及虽然是齐王封的统兵,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没见他族弟陈坤年是大长公主杨惟爱的府兵统领么?只是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或许王家父子也蒙在鼓里。

原先的汉王府一直空置,当然慕扶疏也不会去住,喧宾夺主的事她做不出来,也无所谓身份不身份配不配的上,现在文家也算是她家了,大家都去了文家老宅。

文家祖地在河北清河,与清河崔氏一处。这样的大家族在洛阳都是有大宅的,先帝时因为家族有人做官,大多留在洛阳。自十四年前王氏篡位且迁都之后,文家崔家都举家搬回了清河。之后突厥人攻入雁门关,两家又都搬到了洛阳。

崔元启没有成家,自是没有家眷的,因此也只带了族中子弟与家将部曲,文老郎君却是举家搬迁,好在后来遇到了慕仲君,又得知长公主在蜀地很是安全,这才厚着脸皮将女眷托付给慕仲君,让女眷和小娘子小郎君们跟着去蜀地,哪怕全族男子皆亡,至少十五岁以下男丁能存活,文家也不至灭族。

而今日慕扶疏和三郎赶在紧要关头出现,战事一下子大逆转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到了文家,三郎拿出了两封书信交给文老郎君和陈坤及。两人看完后对三郎和慕扶疏更是高看一眼。原来那恐怖的雷暴居然是一种武器,有了这个他们再也无惧突厥人,或者是其他什么人了。

自大隋被大齐取而代之后,周边小国可都是蠢蠢欲动呢!当年隋炀帝打下小国后合并,采取的是以夷制夷岁岁纳贡,就连朝鲜扶桑等地哪怕如今多半都是汉人且实行通婚,也还是有不死心的人想光复前朝。毕竟大隋区区两百多年而已,远远没到全数同化的地步。

虽然那武器有些残忍,可是我们不主动出击呀!这样也不算仗势欺人不是?

慕扶疏和三郎理解这些人的想法,毕竟他们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就是如此,完全没有后世发起战争的战败国还要赔款那样的想法,甚至会想着给战败国一些补偿,让他们好好的,不要无故就来攻打自家……

所以说慕扶疏和他们的脑回路完全不符。不过她不着急,主动权在她手里,不破不立,这个世界的格局是要动一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