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祖母补给的嫁妆(第2/3 页)

妇唱夫随红心飘 清水菊石 146 字 2024-02-24 11:57:37

长安的时候,将军府的细软全部带过来了,在一般人看来很多。从中要挑出精细贵重的作嫁妆还是不够看。

张氏留下的一半嫁妆都给他当年娶杨惟爱时作为聘礼搬进了公主府,之后又变成了王钰的嫁妆。这也是崔崇瑜看不起王钰的原因之一。他娘亲的东西他怎么会认不得?可笑王钰居然还大大方方的将那些东西当着他的面放进了自己的嫁妆私库。

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到了慕扶疏的空间里。又回到了杨惟爱的私库。出嫁时杨惟爱也挑了些好的给她带进宫,崔崇瑜对于女儿的嫁妆自然不会去细看,也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只可惜张氏留下那些东西都没了,却没想到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杨惟爱手里。

女儿出嫁,父母办嫁妆是理所应当,但是祖母也是需要出体己的,这是很多高门大户的规矩。

女子出嫁,嫁妆是私产,将来少部分会留给儿子,大多是给女儿和孙女做嫁妆。张氏先头嫁人是家里做主,陪嫁也很丰厚,之后大归时留下了一半。二嫁由己,她没有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自己挑了个商户。

先前说过,隋炀帝后,商户的地位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低贱,但和高门贵族相比仍旧是低了好几级。张氏作为和离妇人,要嫁入同样的门第也不是不可以,但大多是继室或者庶子媳妇,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张氏自小和崔问笙定亲,是被当做宗妇长媳培养的,可惜的是崔问笙有了“真爱”,她虽然高调和离,总归是落了下乘。家人再疼爱也没有养在家里的道理,再说就算她不出嫁,等父母去世后跟着兄嫂过活,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从张氏敢敲登闻鼓就可看出,她是个果断泼辣的,最后在众多夫婿人选中选择了商户,跌碎了一地下巴。她就是看准那户人家绝对会将她高高供起,要知道商户能娶到高门女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证明张氏的选择是正确的。洛阳沈氏乃巨富之家,传家两百余年,做生意秉承的是诚信仁善。张氏所嫁之人是张家掌门人,且是头婚,和她年纪也相仿。长的一表人才不说,学识也渊博,和她也说得来,妇唱夫随很是快活。

前些年闹饥荒时,各家粮铺都乘机涨价,最后粮食涨到天价,只有沈家一直按照市价的八成卖粮。虽然说沈家也没有给百姓多少关照,但至少他们比别家便宜两成,在民间颇有声望。

慕扶疏对于沈家的做法很是佩服。沈家这样做既照顾了百姓又得了名声还不得罪其他商家。

而这个主意就是张氏出的。

张氏自嫁入沈家就接过内宅掌家权,慢慢的开始干涉沈家生意,到她生下儿子之后,整个沈家几乎都捏在她的手中。他丈夫是个和软的,见她喜欢经商且眼光独到,也由得她去,沈家也从原先的粮油生意发展到各行各业,整个大隋几乎没有沈家商号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说沈家别的没有,只有钱。

慕扶疏知道沈家豪富,但是沈家也很低调,仿佛一心做生意,完全不想涉入官场。不像周家,有钱之后就开始想着有权,幸好周博端是个出手大方又性子直的,不然也不会给他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张氏自那日在掌柜的提醒下得知,方才那对出奇漂亮的人儿居然就是自己孙女和孙女婿时,心中很是五味杂陈。

当年她毅然决然的提出和离也是为了崔崇瑜着想。若是她不闹大,任由那表妹进门,那么之后她和儿子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先时还有长辈护着,等崔问笙接过家主之位,说不得她和儿子就要给那贵妾和庶长子让位。要让位,只有正妻和嫡子死了才有机会将那两个扶正。

张氏当然不想自己和儿子死,不想死就只有崔问笙当不上家主。虽然这样一来儿子也将失去家主之位,但总比送命强。

所以张氏才会大胆敲响登闻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