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第3/4 页)

五代前的那些爱小说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的,就像前一段巴西航空公司的空难事件,失事者的家属谁也料不到自己的亲人会遭到飞来横祸,所以在机场认尸的时候,很多人失声痛哭,甚至有些家属并没办法找到亲人的尸体,但在那种情景下,也只能放声痛哭,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境决定论”,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此情此景,宁不悲乎?”“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当然,这也反映了杞梁之妻和丈夫间的真挚情感,但还嫌普通,还嫌不够,尤其是在表现中国妇女身上那种坚贞的品格时,这就不够力度了。

怎么办?所谓路遥知马力,艰难见人心!只有增加难度,才可以突显出这种坚贞的品格。于是孟姜女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在找到丈夫的过程中增加了送寒衣、行万里,最后滴血认骨的情节。这送寒衣表现的是对丈夫的关切,尤其是万里送寒衣,本来是夫妻间的真挚情感就升华为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行万里的艰难旅途,这说明了什么啊?那坚贞后面不是总跟着两个字组成一个成语吗?叫什么啊?叫“坚贞不屈”。要表现坚贞,只有爱情还不行,还要有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所以到滴血认骨就是这种不屈服的最后升华。

想那孟姜女含着泪滴过数千具尸骨,每一具尸骨的背后也就是说每一个男人的身后都应该有着他自己的“孟姜女”,孟姜女在这个时候,就不再只是万喜良的那个孟姜女了,她是千千万万个孟姜女的化身,她身上的那种对爱情坚贞乃至永远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身上所固有的那种精神和品质。这样,孟姜女的形象就完成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她的形象意义就明确了,就高大了,这也是民间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如此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孟姜女的故事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她让人津津乐道的原因还在于她哭倒长城的轰动效应。这就是第二个变化,从“哭倒城墙”发展到“哭倒长城”,这有什么用意呢?答案是增加了强度,也就是增加了震撼力。

这里要顺便说一下这个男主人公万喜良的尴尬处境。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很少被人说成是“孟姜女与万喜良”的故事,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说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是因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纯粹是个配角,甚至很多时候,他到底是叫“万喜良”,还是叫“范喜良”,还是叫“万杞良”都搞不清楚。各种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里,他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但叫什么名字又无所谓,这就可以看出他叫什么不重要,甚至他到底是谁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让孟姜女的哭诉有了对象,让孟姜女的眼泪有了意义。

这就可以看出,为了突出孟姜女这个形象,一切不相干的其他因素都是可以弱化的,反过来,一切相干的因素又都是可以强化的。所以这个最关键的相干因素——城墙,就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强化。

中国人喜欢垒墙筑城,我估计这跟我们汉字是方块字有关,你看国家的“国”字,四面都是“城墙”,我们南京的明城墙还申请了世界遗产保护。那最大的城墙就非长城莫属了。孟姜女放声一哭而长城倾倒,这个哭就赶得上那个感天动地的窦娥冤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个窦娥只是为自己的冤屈而感天动地的,不像孟姜女,是为了她丈夫,是为了普天下千千万万个受奴役的百姓而感天动地的,这就使得孟姜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整个受压迫群体的最重要的形象代言人。事实上,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传说中具有正面形象意义的主人公往往是民意的形象代言,这从孟姜女的故事里看得尤为清楚。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第三个变化了,为什么要把春秋时期的事拉到秦朝来说事儿呢?

秦朝说起来有过两任皇帝,但秦二世那纯属狗尾续貂,可以忽略不计的。秦朝真正意义上的品牌代言人那就是秦始皇。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