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第3/5 页)

五代人最喜欢什么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家的责任要让一个弱女子去背负,而且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甚至一生再不能回来。所以《乐府诗集》里记了一首《乌孙公主歌》,据传是乌孙公主刘细君所作,其中开始第一句是说“吾家嫁我兮天一方”,最后两句总结则说“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所以,远嫁他乡,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天涯何人能识君呢?所以我们这些安家固土、不习惯流浪的汉人觉得这很值得同情。

第二,环境恶劣。要去的地方远也就罢了,但要是欧洲、美国什么的,哪怕再远,不也有人屁颠屁颠、抛家离国地偷渡过去吗?但昭君要去的地方不一样。杜甫诗里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那是极荒凉的地方啊,文化不通,语言不通,习俗不通,再加上条件差,环境恶劣,这哪是一个汉家王妃能生活的地方呢?我读杜甫诗的时候,经常有一个奇怪的感觉,那就是杜甫把沙漠与王昭君的青冢连在一起说,让我感觉昭君一个水灵灵的荆楚女子,就是在塔克拉马干沙漠那儿渴死的,苦死的。

第三,胡汉偏见。杜甫和李白都有胡汉偏见,李白说“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你看,你家王昭君明明是去做单于的阏氏的,也就是大老婆的,相当于汉人的皇后,他非要说嫁到胡地就是要作妾的;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你看,昭君嫁到匈奴后,那日常弹琵琶唱歌可能就要用匈奴语啊,杜甫老夫子认为,光唱匈奴语弹琵琶曲这种形式,就够让人悲愤怨恨的了。说实话,这都表现出了汉人知识分子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认为一个美丽的汉人女子嫁给蛮胡,那就是悲惨的,就是悲剧的,就是该值得同情的。事实上,王昭君去国离乡,远嫁匈奴确实有让人同情的地方,但她嫁呼韩邪单于后的婚姻生活未必就不幸福。这个道理也有三方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不嫁单于,命运可能更悲惨,更悲剧,更值得同情。《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王昭君“以良家子选为掖庭”,但一直待诏、待诏,待诏了好几年,等得花儿都谢了,也没能“等闲结识春风面,伴得君王常依栏”。对于这些入宫的女子来说,常常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往往也只落得个“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的悲惨结局。其实这是古代君权制度下一个注定的悲剧,一个个年轻的女子,在那高深的院墙下,只能将饱满而美丽的生命交给干瘪而寂寞的岁月,在无人欣赏、无人喝彩中,像一片花瓣,消逝于尘埃。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即便只是对那些美丽的容颜来说,这种无声无息的消逝,都是一种冷漠的,充满着悲剧内涵的伤害。更何况,一代君王死后,这些女子的命运就更悲惨,大多数要陪葬,不陪葬的则要入空门为尼,总之先皇的女人谁也碰不得,只有极少数幸运的人能够被发还民间,嫁与普通人为妻。所以在这种黑暗的制度下,昭君再等下去,也没有什么指望,无非又一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已。事实上,昭君远嫁匈奴后四个月,汉元帝就驾崩了,幸亏她走了,她不走,那悲惨的结局立马就到眼前。

古代的文人为了给这种黑暗的制度遮掩,到晋朝的时候,《西京杂记》中第一次虚构了一个替皇帝背黑锅的人物,那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宫廷画师毛延寿。说掖庭待诏的女子太多,皇帝也看不过来,就让画师先把每个人的画像先画下来,看着画像再选嫔妃。这一下多了一道程序,便滋生了官僚腐败。这毛延寿就凭着手中一支画笔,大肆行贿受贿。给钱多的就漂亮,不给钱的就极丑。王昭君绝代佳人啊,美人与才子一样,自古多自负,哪肯为“一支笔”而“折腰”呢,坚决不行贿,这毛延寿就把昭君画得泥塑木雕一般,毫无灵气可言。还在眼睛下面莫须有地点了一颗痣。这古代的面相说,女人痣生唇畔,也就是长在嘴边为美人痣,痣生目畔则为泪痣,最可怕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