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明月清风(199)二更(第2/3 页)

没你就不行最新章节目录 林木儿 1226 字 2024-03-01 03:22:13

出儒院的题。这些人都是要当官的,对吧?现在这一地主官,那是什么都得管。虽说能有各种师爷,但是你自身不能是外行呀!

像是经义,考吗?考!什么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相关的道德层面的,会出一道题。还是那种简单的,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释意就行,一般能考过童生,秀才未满就能答这样的题。

但像是从经义里出题叫写个文章之类的,这个就没有了!很直白,你们认为现在的大明还有什么弊端,对这样的弊端你是怎么想的,可有解决之策。请你简明扼要的陈述。

这是个开放题,也是个试探各人的立场和态度的一道题。

其他的,可都是干货了!这东西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再是以前一样,文章根据考官的喜好而定。你作为主官,你得断案子。那么,我出题当然会出题目,这题目不会太复杂,就是每个最基层的官员都会遇到的,家庭纠纷案、经济纠纷案,会列出具体的案子。这就是考了逻辑和律法断案,错一点都不行。

还有税收,什么样的田不收税,什么样的田是收税的,收多少税。商税又是怎么收的,哪些行业的税收分别是多少,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征收多少税,这个你含混一个试试看。

除此之外,还有赈灾的题。告诉你某地靠近谋条河,什么季节发了什么样的水,而县里有人口多少,储备物资分别多少。若是遇到灾情,你打算怎么处置。

四爷把题放在一边,这看起来是一道开放题,其实不是!关于赈灾,朝廷今年刚出了应急预案。这其实是一道时政题。

关注时政可以,但请大家换个方向关注吧!多关注一些朝廷在民生上的政策,在这个上面多提点建议,难道不比关注其他东西强些。

一直以来,书院的儒院考核,像是给儒学开了一道口子,叫他们有途径上书院来。但这次,还是儒院,但却把那些现实上用不上的摒弃掉了。咱来点实在的,就是叫你们去干事,你就说你们能干什么就完了。

四爷就笑,如果连文都慢慢白话起来了,那么,公文文书就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那你只会引经据典的写文章,其实用处就不大了。

像是张溥,他是两榜进士,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更因为七录七焚而出名,所以,他说帮着人家考书院,人家才信他!可他的再有手腕,再是文章做的好,这更务实的东西,说实话,不是谁都能做的。要按照他们的套路走,啥用也没用。他们想以人脉为依托,没戏!

除非真的去钻研律法,钻研税务,钻研刑名。可都去钻研这个了,你就是聚集到一起,都奔着学这个去了,你也没时间闹幺蛾子。这不是张溥的初衷。

第一拨就能给这么打退了!

是的!紧锣密鼓的出题印题,才一开考,禁卫军直接围住了考场。考前连搜身那一套也没有了,考去吧!原来的题都没开启,直接查封了。新的题由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给带进考场,且临时替换了监考老师。

铺排过去,差不多五人便有一人在监考,闹妖呗!

书院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突然换了题是什么意思。

之前出题的先生都有些惶惶然,是不是哪里出纰漏了呀!没人给解释,但新出的题还是给各位先生了。

这么一看,好似跟他们的全不是一个路子。

像是算筹,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海运的,比如什么样的船吃多深的水,运粮食能运多少,运棉花能运多少,多是类似于这样的题。就是跟日常应用贴的很近。

卷子放下,这些先生就觉得,真有这方面经验的人肯定能答,真的对数筹有兴趣的,喜欢学的,这些方面也会答。但是要刷了各种算筹著作上的题的,却未必答的出来。因为很多人觉得只要把各种例题会了,考题就是稍微变变样子,这基本就能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