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不可说(第2/3 页)

学子显然也没想到替李易出头的是这么一位娇滴滴的女尼,一时间有些呆然,静璇倒没有什么不快,依然还是原来那般的姿态,似对这等情况早习以为常。

静璇眼睛的余光瞥见李易在一旁饶有兴趣的如在看戏,遂想起李易初见自己时眼中的那份清澈来,暗道:“难怪慧空师伯对李道友那么高的评价,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静璇又想起自己居然在佛法道理上辩驳不倒李易,不知怎的心中竟然为李易生出一份惋惜来:李道友乃是道教人士,竟然能对佛法推陈出新,发常人之未想,有如此精辟的见解,可见慧根甚是不凡,若李道友身为我等佛教弟子,日后定然能成为一代高僧,为我佛教增光添彩。

那张师兄到底是白鹿洞书院掌门大弟子,最先回过神来,赶忙咳嗽一声警醒一众师弟,在将静璇上下打量一番后,最后将目光落在静璇怀抱中的拂尘上,那拂尘通体碧绿,上面莹莹流光溢彩,即便在窗外阳光的映射下,也给人带来丝丝的凉意。

“在下乃是白鹿洞张明本,见过静璇师太。”张师兄心中一惊,已然对静璇的身份有了盘算,上前一步向着静璇作揖道:“在下师弟鲁莽,若有得罪之处,还请师太海涵。”

“兄台高风亮节,自不会与在下师弟一般见识。”张明本转向李易,疑惑道:“请恕在下眼绌,敢问兄台尊姓大名,师承何方高人?”

若在平时,以白鹿洞书院的名头,张明本倒也不在乎得罪一两个李易这样的小道士,只是今日见李易与静璇同处一桌,又见李易虽仅着布衣道袍,手持普通铁剑,但气质内敛,举手投足间有大家风范,因此也不敢小觑。

张明本在心中好生疑惑:此人若是名门弟子,怎看不出丝毫彰显身份之处。

如今修真界门派众多,于是各大门派为了区分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会让门下弟子在某些方面与旁人显出不凡来,比如岳麓书院的学子们会在衣摆上锈一个“岳”字,白鹿洞书院的学子们会在衣摆下边绣一只白鹿等等,如朱微颜、静璇这样的名声在外的弟子,更是有成名宝贝傍身的。

其实张明本还真误会李易了,要是在几十年前云山派兴旺时,怕是张明本也能在李易的道袍衣襟上看见一团浮云,只是如今云山派名存实亡,掌门人郭不守是个不管事的主,唯一的弟子李易又啥也不知道,所以外人自然推敲不出李易的身份了。

白鹿洞书院诸人看李易不顺眼,李易对他们也没什么好感,再者张明本一开始对静璇赔罪,对自己则是打听师门,分明是看菜下饭嘛。

李易懒得与张明本瞎扯套近乎,淡然道:“小道不过是一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谈甚尊姓大名,张公子不知道也罢!”

张明本乃名家名徒,平素里自少有人给脸色瞧,没料到今日在李易这里碰了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更何况还是在静璇这般的佳人面前,登时眼中恼色一闪而过,很有些尴尬的自我解嘲道:“既然如此,是在下唐突了!”

……………………

张明本等在旁边找了张宽大的桌子坐下,几杯茶水下肚后,倒是一扫先前的颓废,谈兴渐渐的浓郁起来。

几人围绕着滕王阁,品评起历代名家名作来,白鹿洞书院乃是儒教四大书院之一,张明本等的学识还是很有些功力的,只是几人仿佛刻意的卖弄,将着那些名家名作总要挑些问题出来。

一儿说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妙则妙矣,然太过沧桑;一会儿说白居易的“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太过浅显直白,失了意境……

李易在旁边听得直想发笑,自古文人相轻,这些人才几斤几两,居然也敢对那些名传千古的的作品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静璇平素沉浸佛法修为,于诗词一道并不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