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九卦易经(第2/3 页)

同饮长江水’,‘本是同根生’的说法,我们苗家也有,我们的说法是‘一条河的水,同根竹的叶。’”

“同为伏羲后人,类似你们汉家的八卦易,我们苗家也有匹配的学说,称为九卦易。”

“你们是两爻,我们是三篿。”

“爻,是蓍草;篿,就是小竹枝。”

“篿者,数之根,法先天而生。天地之始,象三而已。雷为火,属阳;龙为水,属阴,夔为气,属顺。独阴不生,孤阳不长;双阴也不生,双阳亦不长,水火相济,阴阳合和,厥生为气。气者,万物之本,变化之祖,而数术之宗,故居数为三。三者生之数也,故谓‘三生万物’。”

“笐者,篿之运。其象有三,以包宇宙而定顺逆,以测时运。各以其象定。火是以定音,水是以定位,气是以定色。九音、九位、九色以定事物。笐有二十七笐,其本居焉,故为大。”

“箸者株也。笐之末曰箸。箸之筮八十一态。数之运尽在其中。箸火知官运;箸水知财运;箸气知命运。三运者,人生之大本也。大本非不可知,其可知也;非不可测,其难测也。知之在箸筮,故曰见微知箸。微乎微乎,玄妙之贞!”

育爷爷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转身,虎目含泪:“一样有制图,一样有释义!皮娃啊皮娃!这些东西!相比你汉家的《易》,如何?!”

李君阁从小到大极少流泪,现在已经听得满脸泪痕,拉着育爷爷的手说道:“育爷爷,这是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结晶啊!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怎么我听都没有听说过?!”

育爷爷说道:“其实你可能听说过,‘《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阁目瞪口呆:“《易传·系辞下》,靠这里真有九样!”

育爷爷说道:“这一段,是子夏发现的,他交给孔子时说道,这是他搜集到的关于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经散佚严重了。孔子看过这残存文字后非常高兴,将之称为‘九卦三陈’,让子夏记录到了汉家的《易传》当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杨老七口传,你们汉人翻译的。可惜我们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们汉人那么高,这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里一代代传下来,可也一路走一路丢,到现在已经变得和子夏捡到九卦竹简那时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个壳子……皮娃你说,你说要是当时夫子懂苗语,认识那时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后边背的这段,能完整记录下来,传至今日仍然还在一起,仍然全须全尾,该有多好?该有多好啊!”

李君阁眼神呆滞:“已经……没了?”

转念一想,也是,没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

当九黎之族强盛之时,他们的精神指导,应该就是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巅峰的时期,轩辕之族还翻译过他们的汉文版,也就是后来子夏得到的那点残余。

其实还可以看出,两部《易经》,其文字结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都有相通相同之处,就是一条竹根之上的孪生竹笋,几乎可以说成是两族上古时期同一个先祖的直接证据。

伏羲,女娲,神农,皆出自东夷九黎,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传说,大多数也来源于此。

因此甚至可以进一步推论,当时九黎的人文传承,可能还超过了轩辕一族一些。

然而战争开始了,其后就是失败,逃亡,迁徙……

在迁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资料无法携带,一步步丧失……

精神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