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模糊处理(第1/4 页)

这次袭占上海,时间极为紧张,于明很忙,还有许多大事要做,没有时间。不然的话,他恐怕会下令让各部队轮流安排战士们进上海的电影院去看看电影,自己可能也会带着韩静萍、朱琳和藤井美惠子母子去看电影。没办法,袭占大上海的影响太大了,现在打开收音机,入耳都是六十七军攻占上海的新闻。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新闻社都发通稿,祝贺六十七军攻占上海,评论六十七军攻占上海的巨大影响。武汉,南京、四川大后方双方的通讯社、电台都在积极评价攻占上海的作战行动。大后方的民众们走上街头,冒着可能被日机空袭的危险,高呼着抗日救亡的口号,进行游行。就是眼前的大上海,满街都是抗日标语,上海的工人组织了起来,在六十七军和老黄带领的地下党和战士的带领下,帮助六十七军搬运物资,分发领取救济粮,热闹的很!

见张善昆局促不安、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于明哈哈一笑,说道:“张老板,见了日军司令官都不害怕,见了华夏自己军队的司令员怎么反而紧张起来了?”

张善昆慌忙从兜里掏出手帕擦拭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嗫嚅着说:“于将军,不,于司令员,鄙人叫张善昆,是新华影业公司的老板。”

于明手一摆:“不用自我介绍,我已经知道了。坐吧,把你的要求说一下。”

张善昆这才坐下来,还没开口呢又慌忙站了起来,于明只好说我还有事、你抓紧时间说,张善昆这才说道:“于司令员,新华影业公司是专门拍电影的,是我和同仁们创办的,真的没有日伪背景。请你明察!”

于明点点头,坐下来直接提笔写了张条子,喊警卫进来,要他马上派人送给特勤队,立即停止对新华影业公司的查封行动,把部队撤回来。交待完,于明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乱弹琴!”

张善昆没有想到自己天塌一样的大事,这么快就办好了,心思也活络了,马上就邀请于明到新华影业去视察,接见创作和演职人员。并说新华影业公司的职员们都非常期盼和六十七军在一起交流,认识认识真正的抗日英雄。

上海文化界有光荣传统,这里是左联的大本营,可惜夏衍、矛盾等旗手人物都已经转移到了香港,而且已经接到了通知,正乘船赶来上海和六十七军会合,连夜向粤省朱泾村转移。本来,于明曾想在上海开三个座谈会,一个新闻记者座谈会,一个工商业代表座谈会,一个文化界人士座谈会。但是时间紧迫,只能开一个。于明选择了召开新闻记者座谈会,要通过积极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宣传抗日。这文化工作者座谈会就只能搁置不开了。

于明简单询问了一下新华影业公司的周贻白编剧和卜万苍导演近况如何。这一问,拉近了距离,打开了张善昆的话匣子。

张善昆说,新华影业公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规模,主要有几点,一是艺术创作上坚持创新,二是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的经营策略,三是有一批热爱电影事业的电影人。艺术创新上,上海刚沦陷时,租界人满为患,一些影剧院连续放旧电影,还有一些电影公司大量拍摄鬼怪题材,麻醉对抗战前途迷茫的民众,日本人大肆放映伪满洲国拍摄的《新地》、《东亚和平之路》等电影,进行奴化教育。新华影业公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投巨资拍摄了《木兰从军》,激励抗日热情。

结果一炮走红,夺得了票房冠军。经营手法上,学习犹太人精打细算、善于造势和窥破商机的做法。当年,犹太地产巨商哈同为了提高南京路营业房租金收益,就曾经把南京路用一块块的铁板铺起来,使南京路地价、租金飞涨。新华影业公司借鉴这种造势作法,在广告宣传上花样翻新,不落窠臼。比如,《新桃花扇》上映时给每张电影票附赠一把扇子,费钱不多,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到《夜半歌声》上映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