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六章 交锋(第1/3 页)

断头刀的正确使用方法 尚雍散人 38 字 2024-04-22 22:12:54

这出征前吃干粮的举动确是有历史渊源的。清朝时部队在开拔前都要吃马上饭,此乃满洲八旗的传统,却是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那里学来的。元朝时蒙古铁骑横扫欧亚,除了有武器、马术等技术优势外,最重要的就是军粮了。蒙古人将面饼烤干,将大块儿的牛、马肉调好味道,灌进马肠子里,吊在烟火上熏烤。经过十多天的烤制,马肠变得干硬且滋味儿十足,蒙古骑兵便将它们随身携带,经年也不腐坏。每次出征前,骑兵们都会啃干面饼,嚼干马肠,饮随身携带的清水补充体力。行军或征战途中,每名骑兵都会配发四到五匹马,不但可以在马上睡觉,就连吃饭也都在马上解决,以此便保证了行军的突然性和持续性。后金在建立骑兵队伍时也将这一传统继承下来,但他们另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军粮——饽饽。他们将米、面和着奶与干酪制成各种形制的点心随身携带,常常可以保存一到两个月以上而味道不变。这些点心不但可以平日啃食,一旦有了条件能埋锅造饭,士兵就将它们溶于热水中,即刻便制成了热乎乎的可口茶汤,能给远行的士兵带来家乡的味道。但满族人对点心这两个字比较忌讳,就将这类面食称呼为饽饽。到了八旗军定鼎中原之时,饽饽已经发展成为十几个大类,上千个品种的系列佳肴了。相传乾隆年间,倭国太子进京朝贡,乾隆帝盛情款待,用一十三个一丈见方的饽饽桌展示了大清王朝的空前繁盛,让小小的倭国人叹为观止。魏大勇曾在清军中当过差,吃过官粮,故而将出征前必吃饽饽的传统也带到了大团里。但普通百姓家没有那么讲究的饽饽,只好用玉米面儿饼子来代替了,此举不但能抚慰团丁的胃肠,还能安定他们出征前的焦虑,可谓一举两得。

魏大勇见团勇们吃过饼子后,变得神采奕奕,都将早起的困意一扫而空,甚觉欣慰。他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用眼向麻三儿示意,接着将手在空中一挥,马队就先行开拔了。

此时东方虽已破晓,却依旧彤云密布,北风凛冽,好在雪已经停了。放眼四望,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片银装素裹,仿佛这世界本就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麻三儿虽然奔波了整整一夜,却毫无困意,许是身后的马蹄声使他有了直面危难的勇气,只见他两脚猛力一磕,那坐下马便长嘶一声,撒开四蹄,迎风狂奔起来。尾随的团勇也都纷纷打马,紧紧跟随,整个马队便似白色海洋上加速前行的航船,激荡得平静的洋面支离破碎,掀起大片大片的雪白浪花,随风飘散开来。麻三儿的马跑在最前面,冷风像锋锐的刀子划过他疲惫的面颊,但他却丝毫也不以为意,因为他心中的那团火又急切的燃烧起来了。

屯中的精壮屯丁不过百人,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经过昨日的激战,抵抗之势早已是强弩之末了,现下真不知他们是吉凶还是祸福?王老好儿那急切的面容,屯丁目送他们时那殷切的眼神,都使他心中的烈火越燃越旺。他不敢再往下想了,或许头脑中片刻的空白可以让他心中稍安,他只是昂着头不住地打马,尽量驱散着萦绕在心头的惶恐。

终于在前面隐隐出现了一片坡地,一旁的茅树林子便是他与屯丁分手的地方,按理说他们应该在此等候,可奔至切近,却空无一人,萦绕在麻三儿心头的不安越来越重了,几乎压得他无法呼吸。

“倘或不是突发了什么大事,屯丁是决计不敢擅离的。”

念及此处,他回头看了一眼跟上来的团勇,见众人仍是气昂昂的,便打消了停下休息的念头,又是一磕马腹,继续向前奔去。

终于看到那片老林子了。天空的阴云依旧浓重,而屯子上方的天却如同墨染。起初麻三儿并未在意,以为只是阴云笼罩所致,但他很快就发现,那如同墨染的天空竟然是被升腾而起的黑色浓烟染黑的。随着坐马的奔驰,他已经可以看清黑色的浓烟之下仿佛仍有火光闪动,甚至还能听见屯民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