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3 页)

那之后就跟着三叔三婶过活。

初时还好,后边在十里村落了户,李氏三年抱俩,七年生了四个,三儿一女。自己有了孩子,自然是紧着自己的儿女来,从三房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长房的三个孩子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好在沈烈当时年纪虽小,也有些本事,照拂得了自己弟弟妹妹,大概是父母的身量都高,沈烈随着年岁渐长,因肖父亲,身量也较之同龄人高得多,十二三岁就当得起家里的壮劳力用了。沈三叔和李氏就图这一点,也捏着鼻子继续把那两个小的侄儿侄女养了下来。

波折出在两年前朝廷征兵,沈家最符合条件的其实是沈三叔这个当家人,但沈三叔敢上战场吗?打死他也不敢!

几乎都没太挣扎,沈三就把主意打在了已经十六岁的侄儿沈烈身上。他瞒着沈烈,去里正那里打点了一番,报上去的名字就成了沈烈的。

谁叫长房和三房没分家呢,沈三叔这个户主当然做得了家里的主。

沈烈从山里回来,情况还没弄清楚,就被征兵的衙役强行带走了。

沈烈一走,双胞胎的日子就难过了,初时还好,到底顾忌沈烈,也是觉得亏心。但数月前邻村有去服兵役的回来了几人,带回的消息是前线大败,前锋的兵士十不存三,而沈烈所在的那一营据闻是全军覆没了。

沈烈一死,李氏哪还愿意继续养着双胞胎,而且朝廷连抚恤的银钱都没有一文,李氏就更加气恼了。刚开始还担心消息不准,这一等再等,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只沈烈音讯全无,李氏胆子就大了,心思也歪了。

沈家在这边扎根也才九年,虽开荒了几亩田地,但也有限,如今种的大半田地还是佃的,去除要交的租子和各项税赋,日子本就不好过。

李氏自己的儿女都四个,一家子六张嘴,就靠沈三一个人养活呢,想要吃饱都困难,加上大房两个小的,那就是八张嘴。

多两张嘴她的儿女得少吃多少?

李氏虽动了心思,但沈烈当年被征走时才十六岁,十六岁的侄儿被自己亲叔叔推出去帮着服了兵役,现在人死在战场上了……

他们俩口子再想把长房那两个小的给撇开也不敢真就那么干,不说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就是沈三自己也怕以后泉下不敢见兄长。

这两小的是撇不出去了,撇出去人就得饿死。

养着不大乐意,想撇开却一时没有撇开的法子,只能见天的把这事放在心里琢磨。直到原身那一群流民出现在乡里,才让李氏看到了契机,就有了半袋粮给沈烈换了个媳妇这一桩。

李氏都觉得自己机智得不行,没了长兄,那弄个长嫂回来啊,长嫂如母那是白说的吗?

只有两个小的不能分出去,给娶回来一个大的,再分出去,那不就成了?

冲回家把这主意跟沈三一说,夫妻两个一拍即合!利利索索就把事情给办了下来,然后留长房这个新媳妇在家里住了半个月,分家就提上了日程。

分给长房的东西也简单,当年他们刚来十里村落户的时候在山里搭的一间茅草房,几张自家打的条凳、几块床板子、一床被褥、几身旧衣、一袋粮食、一个瓦罐、三副碗筷、几样农具和一点盐巴。

最值钱的当数草房子所在的那一片没开荒的山地。

沈三觉得自己挺厚道了,山地不是地吗?他自己现在种的地有一半都还是跟大户佃的呢。

养了三个侄儿这些年,分家还给分了个山头,沈三觉得自己很可以了。

至于这山头是当年难民落户时官府免费给的两个山头之一,供开荒和打柴,本就该有沈烈一份,沈三选择性忘了。

而沈烈被他推出去替他上战场把命丢了,以及沈烈临行前他答应的一定养大两个小的……沈三夫妻俩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