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一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1/2 页)

断头刀原版视频 尚雍散人 38 字 2024-04-22 22:12:54

官府拿人扰村坊 游龙惊蛰再上天

话说,这关外大地,自古便人杰地灵,民间的传奇之事颇多。此间不但养育了诸多的英雄儿女,更兼鬼狐仙传层出不穷,于是便有一位清代文人作诗一首,单道此等事,诗曰:

“朔风吹裘锦,兀立孤峰顶。人语若相闻,眼见苔痕迥。仰视千障厚,层叠青萝岭。诸般至吾前,传闻皆汹汹。荒殿灵狐现,惊慌难叹咏。炉中古虫鱼,细看乃汉鼎。破壁半山开,飞瀑临头顶。下至无底渊,地府鬼神醒。端的奇绝动心魂,长啸一声惊尔等。”

此诗中说的,正是那山神庙祝,清晨起来,踏临孤峰,抬头上观,便似有仙人耳语,俯视深渊,便似有地府门开,遍历奇绝而自叹服,道的正是一个“奇”字。可这话又得说回来,这一类的鬼神仙吏,一般凡人又如何见得,须得引出一个人来,才好向众位看客一一说知。这个人既不能是得道的全真,更不能是山间的罗汉,只能是一介江湖中人,身份低微,如同菜籽儿般大小,方能亲历多方,知晓诸般的民间琐事,便如同是一条游鱼,带着尔等周游诸番,遍历江湖,去大开眼界。

可是在引出此人之前,还需去说一说关外百姓的疾苦,以便叫诸位得知当时的江湖乃是个什么样子的。即便这里时常风调雨顺,却也难以昭示普通百姓的心境,之所以如此说,皆因民以食为天,倘或要时不常的饿饿肚子,谁还有心情去唱太平歌呢。可这关外自古便是产粮之地,如何也闹开了饥荒了?个中缘由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诸位便知端的了。

想当年,八旗军横扫天下,打出一个偌大的清王朝,却也军威盛壮,国泰民安。期间也有康乾盛世,大清中兴,可到了后来,那慈禧老佛爷垂帘听政,任用奸佞,恣意妄为,便将一个好好的花花世界、朗朗乾坤搅得开锅般散乱。要说她是如何的妄为的,自然罄竹难书,这里就只好拿她一天的伙食来举个例子,虽然管中窥豹,却也可见其一斑了。通常一年三百六十日,每天早上她都要吃各样饽饽一百零三样儿,配汤口一十七品;晌午则要上齐满汉大菜七十三道,主食二十品;晚间那算是最节俭了,也需粥品二十品,粥果无算。如此耗费下来,直至洋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国家的大门,她也坐不稳金銮殿了,连刷懿旨,对列强宣战。然而几场战争打下来,却是诸般不利,不但被烧了圆明园,就连军队急需的粮草也供应不上了。如此一来,作为清廷大本营的关外便也闲不住了,须将所有的粮食都囤积起来,一并送往关内劳军。

那些奉天省的衙门口儿是干什么的,当然要借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了,更有那有门路的,走动人情,将好处递到了太后手里,讨得一个“好”字,被赏了黄马褂,只知向同僚宣示恩宠,就顾不上百姓的饥馁与安危了。

可就在临近奉天府的一众村落之中,恰好就有个行头村,而咱们在本书中正要引出的江湖主人公麻三儿,恰好就藏身此间,正将养身体呢。此前他虽被创多处,却幸喜并无大碍,又是熬炼过的身子骨,因而耐得住饥苦。而一同逃难至此的成瘸子,也要过饭,早就捱惯了苦日子,对这断粮一节倒也不甚在意,而个中最难受的却只有王大愣了,要说他那饭量那是没当上老太后啊,否则一众太监休想再讨下赏来,因而他只好勒紧了裤腰带,去打山鼠,挖野菜充饥。可肚子没填饱,倒反勾起了馋虫,这就更是雪上加霜了。眼下他正站在如潮水般的饥民当中,眼巴巴的抬头看着,满心希望官家能发了善心,开仓赈济,救一救这些黎民百姓。

可官家是谁呀,他们只知盘剥压榨,何尝发过半点儿善心呢?即便今日会聚的饥民尤其多,他们也不打算开仓放粮,而是全员出动,由官老爷居中坐镇,师爷则统领着大小衙役,带足了刀枪剑戟,水火棍无情棍,环绕四周,随时准备弹压刁民。内中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