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第3/4 页)

五代前的那些爱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扰了我们的视线。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的几年,使她对夫差这个男二号到底有怎样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在结局时看得更清楚一些。

《史记》很奇怪,讲到范蠡的时候,根本没提到有西施这个人。《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到范蠡的结局时说:“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也就是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去了。后来他又离开齐国到陶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这时候他又改姓朱,所以后世又称他叫陶朱公。问题是他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的这个名字,“鸱夷子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名字呢!难道复姓“鸱夷”,名“子皮”?

台湾有个作家叫高阳,他是这么解释的。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就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另外一种可能是,这个鸱夷就是皮袋子的意思,吴王夫曾经命他的功臣伍子胥自杀,就用鸱夷这种皮袋子盛了他的遗体,投到江里面,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就是在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

这两种说法都有些合理的成份,但看上去都受了《史记》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论怎么样,范蠡的这个名字,这个离开越国的结局根本不关西施什么事。

这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相比较而言,我更认同国内另外一位学者许晖的看法。他也说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的意思,但一个人为什么好好地姓范名蠡不叫呢?而且他后来不是也改朱了吗?这都是正常的名字啊?为什么偏偏在他离开越国的时候,叫这个这么奇怪的皮袋子的名字呢?许晖认为,这是因为范蠡是个大情种,他取这个名字,完全是在悼念西施。

说悼念西施,很多人会大吃一惊。第一,西施和范蠡最后不是双双归隐了吗?第二,就算是悼念,怎么会用皮袋子这种奇怪的名字来悼念一个人呢?

先来看这个第一,西施和范蠡是不是得成了爱情的正果,双双归隐了呢?民间大多采取这种说法,后世的文人也大多认可这种说法,所以,像范蠡那样,携西施“泛舟五湖去”成了后世很多文人的理想与梦想。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的《越绝书》就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越绝书》的话毫无疑问支持了这种说法。

但同样记载吴越故事的另外一部重要的书籍《吴越春秋》,它里面却不是这么说的。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的话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注意,这里鸱夷出现了,是说越王勾践把西施装在皮袋子里沉江了。所以后来范蠡悼念西施,才要用鸱夷子皮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范蠡哀莫大于心死的心境,同样这也是他离开越国、远身避祸时最真实的情感状态。

如果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是后世记载春秋时吴越故事的书,彼此说法矛盾的地方难做一个定论。那么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墨子》这本书。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可以说他一定程度上耳闻目睹了吴越故事的壮烈过程,应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他在《墨子?亲士》篇中第一次提到西施的死:他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沈”是一个通假字,通“沉”。毫无疑问,墨子认为西施是被沉江而死的。而且他还交待了原因:“其美也”——就是因为她的美貌。

这就会留给我们不尽的遐想了。西施是因为她的美才幻惑了吴王夫差,这正是她使命得以成功的地方。怎么又会成为她死亡的诱因了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之前可能不敢染指西施,但在灭吴之后,哪怕他对范蠡西施的爱情清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