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2/5 页)

五代前的那些爱 郦波 17 字 2024-02-18 06:52:28

在明清市民文化的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比如说黄梅戏里的《女驸马》,《再生缘》里的孟丽君等等。所以从“女扮男装”这一行为艺术的产生根源上看,祝英台可谓是一个开创者,从这个角度上不仅可以看出祝英台本身的个性气质与性格特征来,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细节上还可以看出祝英台那种较为开放的家教、家庭环境来。也就是说,祝英台的父亲,戏里那个古板的祝员外,其实在对待女儿的事上应该是非常开明的。你想嘛,在那个时代,连女儿女扮男装独自外出求学这种开天辟地的事儿,做父亲都支持,至少可以说他是没反对的,这说明这个做父亲的相当不容易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我们现代文明社会里的许多父母还要强!最少他能跟女儿沟通,并能最终接受女儿大胆的想法,并真地让她去实施,这在今天很多父母都不一定能做到,更何况是那个远古时代呢?而且,祝英台在外男扮女装一扮就是三年,这也说明父母对祝英台的信任度是很强的。

那么,这样一个开明的父亲为什么会在后来祝英台的情感生活中那么坚决的反对梁祝恋,并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呢?有人会说,这女扮男装和婚姻大事是没得比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在古代的封建礼教下,那可是比天还大、比地还大的约束。

请注意,梁祝故事所发生的东晋时期,并不是我们后来传统印象里认为封建礼教盛行的宋明时期,因为这时候儒家的理学还没产生,社会对女性的桎梏还不是那么的强烈。再看东晋时候的历史实践,这时候社会民众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些故事,有的就是表现做父母的并不能完全主宰孩子的婚事,尤其是女孩子,在自己的婚姻上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还继承了先秦的传统,还可以算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又在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环境中,而且,还有梁祝两个人的师母为二人做媒,也就是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媒妁之言”的,经过祝英台和梁山伯努力地、坚决地,甚至是抵死地抗争,祝英台的父母还是“任你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我觉得,这就让人有些疑惑了。

有人会说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你难道没看过那部轰动全球的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吗?那里头说得很清楚嘛,因为是马文才家,也就是马太守家逼婚,所以祝英台她爹没办法。他一个员外,胳膊拧不过大腿,怎么敢跟太守家悔婚呢?

这个问题确实提得很好,事实上整部戏的关键也确实就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上,这就要说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马文才那个倒霉蛋是怎么卷到这场梁祝的爱情故事里来的呢?

我想,看过好莱坞动画版本的观众,肯定都对吴宗宪配音的马文才印象深刻,这个天下最大号又是最小号的电灯泡从一开始就跟梁祝纠缠在一起。说他是最大号的电灯泡,是因为他从梁祝相识、结拜开始,就一个劲儿地追祝英台,损梁山伯,一直到梁祝化蝶,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也算是痴心不改了。说他是最小号的电灯泡,是因为影片为他设计的形象是瘦瘦的,小小的,长条的,是无耻却无聊,又相当猥琐的。这样一个特别的电灯泡最后既毁灭了梁祝的爱情,却又照亮了梁祝的爱情!

说实话,从情节设计上看,马文才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是相当成功的。但是,这纯属是后人的艺术创作,不要说马文才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同学,就是动画片《梁祝》和某些电影、电视剧里常说的马家逼婚一事,事实上,我要告诉大家,那也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看,这些电影、电视剧的祖本都是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戏曲版的《梁祝》中并无马家逼婚一出,而且情节表现出来的是祝英台和梁山伯都并不认识马文才,只